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学校"三个一"实践育人要求,6月7日至8日,生命学院组织39名学生在学工主管马倩老师带领下,前往革命圣地延安开展为期两天的红色研学实践活动。活动紧扣学校《延安红色实践教育工作方案》要求,通过“实景教学+仪式教育+文化浸润”的立体化育人模式,引导青年学子在革命圣地感悟延安精神,厚植家国情怀。

历史现场淬炼信仰
7日下午,师生首站抵达延安革命纪念馆。在3.5万件珍贵文物和5500余幅历史照片前,同学们凝视着泛黄的《解放日报》、朴素的纺车与草鞋,深刻体悟“延安十三年”的艰苦卓绝。纪念馆讲解员结合学校方案中“深化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要求,重点阐释了中国共产党如何在物资匮乏中坚守理想信念,带领人民走向胜利的奋斗历程。随后,师生走进王家坪革命旧址,军委作战室的简陋陈设与墙上斑驳的军事地图,无声诉说着老一辈革命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战略智慧。“这些实物比教科书更震撼!”2022级本科生吕佳欣感慨,“科技攻关同样需要这种战略定力与奉献精神。”


情景交融叩问初心
一场沉浸式情景教学《红秀 . 延安 延安》将研学活动推向高潮。舞台剧以抗战时期热血青年的奋斗故事为线索,通过歌舞、戏剧等形式再现延安岁月,学生们在光影交织中泪湿眼眶。“当《黄河大合唱》的旋律响起时,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这是一堂直击心灵的思政课。”

枣园课堂重塑价值坐标
走进杨家岭革命旧址,七大礼堂的木椅、中央办公厅的旧桌,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诞生历程。“在实验数据中求真务实,正是科研人的延安精神!”24级本科生刘权宇深有感触。在毛泽东发表《为人民服务》的讲话台前,延安干部学院教师以“张思德精神与共产党人的初心”为主题开展沉浸式教学。“烧炭战士张思德用生命诠释‘服务’二字的分量,”李岚波在感悟中写道,“作为生命科学研究者,我们更应思考如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守护人民健康的力量。”

知行合一矢志报国
“从枣园的窑洞到杨家岭的礼堂,每一处旧址都是活着的教材。” 在返程前的交流会上,学生代表王瑞晨分享道,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这延安精神四大核心,转化为科研学习的强劲动力,在强国征程中书写青春答卷。"
文 :白芷懿
图 : 王浩洋
审核:万海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