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抗生素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生素治疗不敏感的现象,是21世纪面临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多年来,由于长期使用抗生素而引起的细菌耐药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耐药性细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近日,西北工业大学生命学院孙乐明副教授在医学领域国际知名期刊《Drug Resistance Updates》(IF:22.841)上发表题目为“Antimicrobial peptides for combating drug-resistant bacterial infections”的综述性文章,系统介绍了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抗菌肽治疗耐药菌感染的机制,总结了抗菌肽对抗耐药细菌感染的最新进展,指出了目前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并强调了克服耐药细菌感染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文章首先对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制进行了梳理,主要分为:(1)细菌产生抗生素灭活酶;(2)药物作用靶点的改变;(3)细胞壁或外膜渗透屏障的改变;(4)通过能量依赖的主动外排泵从细胞中排出药物。而抗菌肽因其广谱活性、对革兰氏阴性菌作用较强且不易产生耐药性,已经成为一种很有前景的抗菌策略。随后,文章对抗菌肽进行了概述,包括其结构分类与常见的合成方法等,并介绍了抗菌肽治疗耐药细菌感染的机制,分为:(1)生物膜渗透机制;(2)亚抑制浓度下膜电位的瞬间去极化;(3)细胞内抑菌功能;(4)免疫活性调节机制;(5)生物膜抑制机制。文章还总结了目前抗菌肽应用于耐药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及其与一些新技术手段结合的方法,如与纳米技术结合、和抗生素联用以及改变抗菌肽中的氨基酸结构等。然而,抗菌肽在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稳定性较差、毒性和经济问题等很多缺点,需要克服它们才能使抗菌肽成为主流药物,文章对此进行了详细讨论,并对应用抗菌肽克服细菌耐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进行了展望。
图1. 对抗耐药细菌感染的抗菌肽综述
西北工业大学生命学院硕士生宣佳琪为该论文第一作者,本科生王迦烨、王瑞晨、张博文为论文参与者,孙乐明副教授、杨慧教授和美国圣约翰大学陈哲生教授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西北工业大学生命学院为第一单位。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等科研项目资助。全文链接为:https://doi.org/10.1016/j.drup.2023.100954。(文/图:宣佳琪;审核:杨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