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简介
西北工业大学生命学院的前身为“生命科学院”,成立于2004年4月,2010年3月正式更名为“生命学院”。学院的发展定位是:以国家航空、航天和航海领域重大需求为牵引,以生命科学主流学科为支撑,将基础学科与技术、工程学科交叉融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贯通,旨在建成学科特色鲜明、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
学院发展至今,拥有专任教师队伍58人,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32人。学院主建“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生物与医药”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以及“生物技术”本科专业,每年依托上述学科专业招收研究生100余名,本科生60余名。
学院结合学校航空、航天、航海工程技术教育与研究特色,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重点开展特殊环境生物学(涉及空间特殊环境、低压缺氧高寒湿热等极端环境和磁电光热声等各种物理环境)、材料生物学与医学工程等特色方向的科学研究,多学科交叉融合特征明显,研究内容涵盖生物化学、分子细胞生物学、生物物理学、微生物学、生物材料、生物信息学、生物力学、磁生物学等多个分支学科方向。
学院拥有一个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设备总值6000余万元。同时,学校正在建设校级生命科学共享平台(西北工业大学生命健康与生态公共共享平台),目标是建成一个国际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平台,为本学科领域前沿学术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人才招聘
学院现面向国内外长期招聘优秀人才,学科包括生物化学、分子细胞生物学、生物物理学、微生物学、生物材料、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化学、生物信息学、生物力学、生物医学工程、磁生物学及其相关交叉学科。招聘岗位:
一、讲席教授
岗位条件 | 引领国际科技前沿,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系统性、创造性成就,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取得标志性科技成就;一般为享有很高社会声誉和广泛学术影响力的战略科学家。 |
岗位待遇 | 根据实际需求协商。 |
二、长聘教授
岗位条件 | 在本学科领域开展前瞻性和引领性研究,取得国内外同行高度认可;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做出重要贡献;一般为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领军人才。 |
岗位待遇 | 根据实际需求协商。 |
三、青年拔尖人才
岗位条件 | 年龄不超过40周岁;在学术上崭露头角、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在本学科领域获得较高学术成就的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 海外科研工作经历满3年者,可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 |
岗位待遇 | 薪酬:51万起(税前)/年+社保待遇等约7-10万/年+奖励绩效、突出贡献奖励等其他收入。 导师职称:聘为教授、博导,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团队建设:大力支持团队建设,保障硕博生招收指标,支持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 科研启动费:200-600万(含国家)。 住房待遇:安家费及货币化补贴150-200万(含国家和地方、税前) |
四、海外优青人才项目
学院将为依托我院申报海外优青人才项目的学者提材料准备、填报、指导等各项服务工作,欢迎各位优秀青年积极申报,项目要求如下:
申报条件 |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自觉践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申报当年不超过40周岁; 具有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主要为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学及相关交叉学科; 在申报当年,一般应在海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机构获得正式教学或者科研职位,且具有连续36个月以上工作经历;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且业绩特别突出的,可适当放宽工作年限要求; 取得同行专家认可的科研或技术等成果,且具有成为该领域学术带头人或杰出人才的发展潜力; 申请人尚未全职回国(来华)工作。获资助通知后须辞去海外工作或在海外无工作,全职回国(来华)工作不少于3年。 |
相关待遇 | 薪酬:税前51万/年起+社保待遇等约7-10万/年;同时享受绩效奖励、突出贡献奖励等其他收入。 科研启动费:200-600万(含国家)。 导师职称:聘为教授、博导,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住房待遇:安家费及货币化补贴150-200万(含国家和地方、税前)。 团队建设:提供良好的科研平台、办公、实验场地;保证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指标;支持组建学术创新团队;提供与行业院所合作平台及交流挂职机会。 其他:子女享受西工大中小幼优质教育资源(全国顶尖)。 享受高层次人才医疗保健“绿色通道”,三甲医院体检。 特别说明:进入“海外优青”终审答辩未入选者,经相应评审程序纳入西北工业大学“翱翔海外学者”进行支持(除年薪外,额外5万/年津贴;科研经费理工类100万,人文类30万;提供安家费及货币化补贴30-40万元等)。申请“海外优青”者可同时申报“翱翔海外学者”。 |
五、准聘师资
岗位名称 | 准聘教授 | 准聘副教授 |
岗位条件 | 一般不超40周岁 | 一般不超35周岁 |
岗位待遇 | 36-46万/年+社保待遇等约7-10万/年 | 26-36万/年+社保待遇等约6-10万/年 |
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 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
科研启动费 10-30万 | 科研启动费 10-30万 |
安家费及货币化补贴30-40万(税前) | 安家费及货币化补贴20-30万(税前) |
可享受科研等其他收入; 科研启动经费、安家费及货币化补贴随到随发; 硕博导资格随到随评; 大力支持团队建设,保障研究生招收指标,支持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 若海外科研工作经历满3年,入校时可申请学校“翱翔海外学者”计划,入选后另获科研经费和津贴支持。 |
六、博士后
学院在“生物医学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材料学”博士后流动站长期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
1、研究方向及招聘条件
序号 | 研究方向 | 合作导师 | 应聘条件 |
1 | 生物电磁技术 | 商澎 shangpeng@nwpu.edu.cn | 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明确的科研方向和较大的发展潜力。学术水平需符合学院要求。 1、特别资助博士后需取得博士学位3年内,年龄一般不超32周岁; 2、常规博士后需取得博士学位3年内,年龄一般不超35周岁。 |
2 | 蛋白质科学与工程 生物物理学 | 尹大川 yindc@nwpu.edu.cn |
3 | 纳米仿生催化 | 覃勇 qinyong@nwpu.edu.cn |
4 | 肌骨系统生物力学 | 骞爱荣 qianair@nwpu.edu.cn |
5 | 微生物代谢与益生菌功能开发 | 师俊玲 sjlshi2004@nwpu.edu.cn |
6 | 细胞分子生物力学/免疫与组织工程/干细胞分化发育 | 杨慧 kittyyh@nwpu.edu.cn |
7 | 细胞信号感知和传递 | 续惠云 celldon@nwpu.edu.cn |
8 | 生物-材料-电化学交叉研究 | 戚震辉 qi@nwpu.edu.cn |
9 | 新型功能纳米材料生物医学应用 | 张连兵 lbzhang@nwpu.edu.cn |
10 | 生物医药大数据分析 | 施建宇 jianyushi@nwpu.edu.cn |
11 | 仿生催化与材料 | 高捷 jgao@nwpu.edu.cn |
12 | 肠道微生物与机体健康及其营养调控 | 徐春兰 clxu@nwpu.edu.cn |
13 | 乳腺癌的靶向治疗及其生物力学性质研究 | 张辰艳 zhangchenyan@nwpu.edu.cn |
14 | 生物材料与仿生材料 | 赵雯 wenzhao@nwpu.edu.cn |
15 | 生物信息学 | 卢慧甍 luhuimeng@nwpu.edu.cn |
16 | 肌骨系统生物力学 | 杨鹏飞 yangpf@nwpu.edu.cn |
17 | 分子药理与药物设计 | 孙瑜隆 yulongsun@nwpu.edu.cn |
18 | 特殊环境生物学与骨疾病 | 胡丽芳 hulifang@nwpu.edu.cn |
19 | 生物力学与力学免疫学 纳米生物材料应用 | 邵东燕 shaoyan@nwpu.edu.cn |
2、聘期待遇
岗位名称 | 特别资助博士后 | 常规博士后 |
岗位待遇 | 27万/年+社保待遇等约5万/年 | 22万/年+社保待遇等约5万/年 |
入选国家博士后相关项目,可享受相应项目资助和科研等其他收入; 在站期间,可申请预聘为学校准聘师资,获聘后纳入相应岗位管理并享受相应待遇; 可申请学校博士后公寓。 |
七、专职科研
岗位条件 | 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 符合学院、课题组制定的岗位学术标准。 |
岗位待遇 | 由学院、课题组根据实际情况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和良好的公共实验平台以及科研办公保障条件; 具有畅通的发展渠道,达到学校准聘和长聘师资相应岗位标准的,可按照相关政策和程序申请转入; 符合条件者可申请国家级、省级人才项目以及我校翱翔人才计划。 |
应聘方式
应聘人员通过注册登录我校人才招聘系统https://renshi.nwpu.edu.cn/rczp/index.htm ,在线提交应聘材料,提交后请及时关注申请进度。
或将个人简历发送至邮箱:songfei@nwpu.edu.cn
联系人:宋老师
联系电话:88460333
学院官网:http://shengming.nwpu.edu.cn/
学校简介
西北工业大学(简称西工大)坐落于陕西西安,是一所以发展航空、航天、航海等领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特色的多科性、研究型、开放式大学,国家“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1995年首批进入“211工程”,2001年进入“985工程”,是“卓越大学联盟”成员高校,是“一带一路”航天创新联盟发起高校。建校以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承“公诚勇毅”校训,弘扬“三实一新”(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作风朴实、开拓创新)校风,确定了“五个以”(以学生为根、以育人为本、以学者为要、以学术为魂、以责任为重)的办学理念。学校是连续两次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授予“重大贡献奖”的唯一高校。
资源富集,特色鲜明。现有学生37000余名,教职工4300余人,占地面积310余万平方米,设有航空、航天、航海和国际教育学院、教育实验学院、西北工业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工程学院等27个学院。拥有70个本科专业,39个硕士学位一级授权学科(含1个交叉学科),27个博士学位一级授权学科(含1个交叉学科)。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3个学科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地球科学、数学等7个学科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其中,材料科学、工程学进入前1‰,形成了以三航(航空、航天、航海)学科群为引领,3M(材料、机电、力学)学科群、3C(计算机、通信、控制)学科群、理科学科群和人文社科学科群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为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立德树人,成效显著。坚持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着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追求卓越、引领未来的领军人才。历史上,铸造、航空宇航制造工程、飞行力学、航空发动机、水中兵器、火箭发动机等6个学科的全国第一位工学博士由我校培养。据不完全统计,在我校为国防科技事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输送的32万多名校友中,有50位省部级以上领导和67位将军,51位两院院士,还有6位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大批西工大学子成为行业精英、国之栋梁,在人才培养领域形成了独有的“西工大现象”,被社会誉为“总师摇篮”。
人才强校,师资雄厚。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建设适应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高水平师资队伍。设立人才特区,搭建人才集聚平台,支撑高端人才发展;实施“翱翔人才计划”,构建特色化阶梯式人才培育体系,助力青年人才成长;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把握人才成长规律,突出品德、能力和业绩;打造优质基础教育,营造以人为本的人才发展环境,提升人才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学校汇聚了一支由1000余人次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为骨干,规模适度、结构合理、质量优异、特色鲜明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设有21个博士后流动站。
强化科研,贡献突出。充分发挥“三航”特色优势,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历史上,全国第一架小型无人机、第一台地效飞行器、第一型50公斤级水下无人智能航行器和第一台航空机载计算机均诞生在我校。现建有10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8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4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学校深度参与了大飞机、载人航天与探月等10个国家重大专项的论证及科研攻关,深度参与了两机专项论证、神舟系列飞船研制,是“为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作出贡献单位”的两所高校之一。国庆60周年阅兵中,整个无人机方队由我校自主研制生产;建军90周年阅兵中,我校无人机第二次以整个方队入列阅兵式,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国庆70周年阅兵中,我校无人机再次通过天安门接受检阅。“十三五”以来,学校获国家三大奖20项,省部级一等奖58项,科研经费到款累计超过170亿元,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全球合作,开放办学。构建了以欧洲为重心、拓展俄乌、辐射全球的世界一流大学国际合作网络,在助力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中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学校先后与300余所海外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亲密合作关系,世界大学排名TOP200的合作高校达到65所。在QS、THE、U.S.News、ARWU等世界四大主流大学排名中位次显著提升,ARWU排名进入全球TOP200。学校拥有14个国家级国际合作平台,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180位国际著名专家、学者被学校授予名誉教授等荣誉学衔,其中12位外国专家荣获“国家友谊奖”,获奖人数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学校发起成立了中澳工科大学联盟和“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国际合作联盟等多边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学校积极拓展与国际组织的合作,与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合作成立航天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与亚太工程组织联合会合作成立“一带一路”工程教育培训中心。
珍爱人才,求贤若渴。学校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践行“人才强校”战略,建设适应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高水平师资队伍。设立人才特区,搭建人才集聚平台,支撑高端人才发展;实施“翱翔人才计划”,构建特色化阶梯式人才培育体系,助力青年人才成长;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把握人才成长规律,突出品德、能力和业绩导向,助力青年教师成长;院校两级在科研平台、研究生指标等方面提供协同支持;人才子女可享受全国顶尖的中小幼基础教育资源(特别是学校附属高中,实力雄厚,年均为清华北大输送优质生源约100人左右),子女入托入学完全无忧,有力保障人才潜心教学和科研。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学校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扎根中国大地,心怀“国之大者”,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凝心聚力,追求卓越,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开放的胸怀,更加扎实的工作,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